沈从文正传约30.5万字免费全文/精彩大结局/凌宇

时间:2017-08-08 17:20 /校园小说 / 编辑:齐远
小说主人公是湘西,沈从文,丁玲的小说叫《沈从文正传》,是作者凌宇最新写的一本文学、名人传记、历史类型的小说,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我论文章尊五四,至今心折沈从文。 能从片楮认千朝,一史修成价更高。 文物千秋谁管领,看君指授失萧曹。 ...

沈从文正传

推荐指数:10分

阅读所需:约5天零1小时读完

更新时间:2017-10-25T16:01:02

《沈从文正传》在线阅读

《沈从文正传》第39篇

我论文章尊五四,至今心折沈从文。

能从片楮认朝,一史修成价更高。

文物千秋谁管领,看君指授失萧曹。

新从圆领证唐装,老认天门上敦煌。

万卷书加万里路,自应选作探花郎。

对客挥毫小小斋,风流章草出新裁。

可怜一管七分笔,写出兰亭醉本来。

漫言七六老衰翁,百事齐头洗洗中,夜坐空觇织女,鹊桥何驾南东?①第一首叙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第二首指《中国古代饰研究》一书的写作,第三首说沈从文在文物研究中的发现和以第三位得票数当选为出席第四次文代会代表事,第四首赞沈从文的书法,第五首是沈从文与张兆和不得不分住两处的纪实。

过了几天,荒芜收到沈从文一封信,信中情辞恳切地叮嘱荒芜不要发表。

30年来,只近于单门独户开个小小的务店,把时间走。回想一下,既对不起国家的期许,也对不起个人生命。年来在国内外得来的赞许,实已超过应得的甚多。懔于孔子所谓“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名训,一切赞许不免转成一种不祥的负担。所以如果还来得及,最好不发表,或可免招摇之讥,事实上我觉得从其他工作上所得的好意赞许也早已超过应得的甚多。名不副实,转增忧惧。世事倏忽多,持平守常,在人事的风风雨雨中,或可少些烦。若能争取三几年有限时间,使住处稍稍宽绰一些,能如熟人中某某茅,可以摊开材料,把待收尾、在行的十来个范围较小的文物专题逐一完成,结果能达到新社会“格公民”资格,得到个“不是吃饭的工作部”鉴定,就够好了。君尚存任何不现实的奢望,恐随之而来的将是意外灾星,实在招架不住。①

1978年,为改善沈从文的工作环境,由胡乔木过问,沈从文从历史博物馆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序从考古所被借调到历史所,担任沈从文助手,王亚蓉的工作得到转正机会,也成为沈从文的正式助手,并由三人为主,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室。10月,这个工作班子被安排住了北京西郊的友谊宾馆,行《中国古代饰研究》一书的最校正增补工作。

为纪念周恩来生对这本书的关怀,全书仍保留原有的编排例,并把原来拟定的200幅图像作为主图,放在面。新增加的资料,即十分重要,也一律作为图附在文字说明中。

1979年1月,修订增补工作完成。这部由周恩来生提议编写的,包括了20余万说明文字,数百幅实物图像的中国古代饰研究巨著,虽然实际着手编写的时间,千硕总共不到一年时间,但从最初笔到最终完成,却经历了整整16个秋。它不仅是沈从文,而且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国文化事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多磨多难的历史见证。

沈从文传--生命的第二乐章

生命的第二乐章

《中国古代饰研究》一书脱稿,一些国外出版商,闻讯派人来洽谈。愿以最高稿酬和印刷条件出版此书。沈从文写信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梅益说:“我不愿把我的书外国人去印。文物是国家的,有损于国格的事,我不能做!”并表示愿将书稿给组织处理。梅益接受了沈从文的意见,决定将书稿商务印书馆港分馆出版。

1981年,这部八开本,印刷装潢精美,分量沉重的中国古代饰研究巨著终于问世。

胡乔木写信向沈从文祝贺说:以一人之,历时十余载,几经艰阻,数易其稿,幸获此鸿篇巨制,实为对我国学术界一重大贡献,极为可贺。

《中国古代饰研究》一出版,很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本方面表示愿意购买该书版权和全部已出书籍;欧美学术界入接洽商量,拟以英、法、德文翻译出版;台湾立即出了该书的盗印本——以极不光彩的手段,抹去沈从文的名字,篡改了引言中的字句以应喝台湾当局的政治需要。此,它又作为国礼,成为我国领导人出访时赠给外国国家元首的礼品。

这部著作对起自殷商、迄于清朝千硕三千余年中国各个朝代的饰问题行了抉微钩沉的研究和探索,掀开了中华民族先民创造的繁富、丰美、灿烂的文化一角帷幕,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其中神光陆离、气象万千的巨丽面影和人类生命所创造的奇迹。虽然此书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内容材料虽有连续,解释说明却缺少统一。给人印象,总的看来虽有一个篇小说的规模,内容却近似风格不一分章叙事的散文。”①它“不是一本结构完整的《中国装史》,但现在已出地表的林立的桩都是结实的,多数是经得起考验的,初步显示出宏伟建筑的规模”。②《中国古代饰研究》同他解放其它文物研究成果一,结构成沈从文继文学创作之的又一曲生命之歌。

这是一部阐释、比证中国历代饰形制演的著作,然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隐伏于其中的生命——文化意识,正如他的文学创作,在其所描绘的生人生表象中,积淀着沈从文所特有的生命——文化哲学。在《中国古代饰研究·引言》中,沈从文明确指出:“这份工作和个人半生搞的文学创作方法度或仍有相通处。”这种相通,应是沈从文观察现实与历史现象的生命哲学基础。

1947年,在《读展子虔〈游者图〉》一文中,沈从文就这样说过:试从历史作简单追究,绘画在建筑美术和文学史上实一重要装饰,生人住处和者坟墓都少不了它。另有名画珍图,却用绢素或纸张增加扩大文化史的意义。它不仅连结了“生”,也融洽了“人生”。它是文化史中最不可少的一个部门,一种成份,比文字且更有效保存了过去时代生命形式。

①在沈从文看来,这些以物质文化形式保留下来的竹、木、金、玉、陶、瓷、丝、牙、角器物,不是一堆无生气的物,而是过去一时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生命的形式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不是表现为某些僵的理论条,而是通过实际人生现出来的活生生的存在。在现实人生中,它是由社会人、事写成的,在历史人生中,它是通过物质文化的实际创造显示的。

因此,在半生的文学创作中,同各种阐释人生的书本相比,沈从文将自然和社会人事看成一本活的大书。在文物研究中,同各种史籍记载相比,他又将成百万计的历史物质文化产品看成是另一本活的大书。这些显示生命活的存在的各个方面——政治制度、经济形、社会阶级分、生活习俗、宗、文学、绘画及通过物质文化产品表现出来的工艺美术,又是彼此促、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沈从文的“凡事不孤立,凡事有联系”的有机整的生命——文化观。

文化各部门的相互制约与联系规定生命的存在方式,不同时代的文化形的演又导致生命形式的化与转移。他在谈及中国古代铜镜时就曾指出,一面小小铜镜,从纵的发展上看,从原始社会末期起始,到清朝中叶,就不断发生着化。就连装镜子的盒子、子搁镜子的台、架,也不断地。人使用镜子的意义也在。从横向联系上看,铜镜上的文字和花纹又与当时的诗歌和宗信仰有密切联系。

如一种“西王”镜,出土仅限于江下游和山东南部,时间多在东汉末年,因此,不仅可以看见它与“越巫”或“天师”有关,还可以据此校订几部相传是汉人所作小说的年代。而一些西汉铜镜上的七言铭文,则是沟通楚辞、汉赋与曹丕七言诗之间的唯一桥梁,在《中国古代饰研究》中,他在谈及蜀王建墓的石棺座浮雕时说:这个石刻,虽完成于五代蜀的四川成都,但由于唐封建主玄宗和僖宗两次逃亡四川,中原艺术家先避难入蜀的极多,蜀中历来特别富庶,手工业十分发达,并且是生产锦绣地区,受战事破较小,所以画面反映的和墓中其他出土文物花纹图案,还多保留唐代中原格局。

人民工艺成就,健康饱,活泼生,不像稍蜀文人流行《花问集》词中表现的萎嵌险析,颓废病

从这种生命——文化既有机统一,又发展化的观念出发,沈从文开创了一条独特的文物研究路子。

……一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还保存得上好于地下。今随同生产建设,更新更多方面的发现,是完全可以肯定的。综各部门的发现加以分别研究,所得的知识,也必然将比过去以文献为主的史部学研究方法。开拓了无限广阔的天地。“文物学”必将成为一种崭新独立科学,得到应有的重视。值得投入更多人荔洗行分门别类研究,为技术发展史、美术史、美学史、文化史提供丰富无可比拟的新原料。①沈从文提出了在新的研究方法基础上,开创“文物学”的宏心大愿。这方法就是以实物为主,“与文献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纠偏,从联系比较中鉴别是非,得到新认识”。②它与文物研究中历来承袭的以文献为主的传统方法相对立。他以大量的例证,陈这一“唯物实事是新路”的优越。例如他谈及《方言》中所说“绕衿谓之”的义时说:历来从文字学角度出发,对于“衿”字解释为“衿”固然不确,即解释为“襟”,若不从图像上明当时襟制度,亦始终难得其解。因为这种物,原来从大襟至胁间即向旋绕而下。其中一式至背即直下,另一式则仍回绕向,和古称“作绣,锦为缘”有密切联系。②

在论及《楼梦》中人物着样式时,沈从文说:《楼梦》一书中王府大宅布局,虽为北方所常见,但叙述到着如何培桃成份,都显明是江南苏州扬州习惯。据故宫藏另一雍正十二妃子图绘着,不知这时期宫廷里嫔妃装已完全采用南方样式。这十二图像还可作《楼梦》一书金陵十二钗角硒移着看待,远比来费晓(原作“小”)楼,改琦、王小梅等画的形象接近真实。而一切用器物背景也符当时情形。这一见解,就非仅凭文献作考证者所可及。

这种方注也被用于书画鉴定。《中国古代饰研究》旁及一系列与饰问题有关的传世名画的真伪,对已成定论的作者和创作时代,提出质疑和有分量的新看法。

传世阎立本作《萧翼兰亭图》,人无间言,殊不知图中烧茶部分,有一荷叶形小小茶叶罐盖,只宋元银瓷器上常见,哪会出现于唐初?古人说“谈言微中,或可排难解纷”。但从画迹本和其他材料互证,或许他器物作旁证的研究方法,能得专家通人点头认可,或当有待于他。③

沈从文的研究,摇了书画鉴定中传统的“帝王收藏,流传有绪,名家收藏”三原则。

黄裳在论及书画鉴定的历史时说:书画鉴定,也有悠久的历史了。人们一直承袭着的是传统的方法,到了60年代,张珩、谢稚柳等专家开始总结传统的经验,并有意识地摆脱以文献为主的偏颇,企图运用多种手段行综的鉴定。这是一个明显的步。①

其实,这种综鉴定的方法,沈从文早在1947年就已经提出并实际运用了。在《读展子虔〈游图〉》一文中,他对相传出自隋代展子虔之手的《游图》真伪提出质疑时,就指出画中女人着格式,似非六朝格式,亦不类隋代与初唐制。淡衫子蒲罗裳,又似为晚唐或孟蜀时好,风致恰如《花间集》所咏,画面空气见出唐诗韵致。画中山头着树法,枝而"OE*词翘拼ǎ肼壅棺域跋甘蜗危槐嘶斧刃”画风不相称。著中的幞头和圆领,时代要晚些,建筑时代也晚。从饰制度、生活风习、画风演,诗歌咏等多方面行综比证,从而提出“若说是展子虔真迹,还得从著录以外来下点功夫。若老一以为乾隆题过诗哪会有错,据个人经验,这个皇帝还曾把明人一件洒线绣天鹿补子,题上许多诗以为是北宋末残锦!”②《中国古代饰研究》就是运用这种研究方法培植而出的丰硕果实。饰的形制、演的阐释,被置于一个时代整文化的氛围中,不仅创见迭出,而且左右逢源,给人以生气漓之。例如在阐释唐代女头饰时,作者指出,“唐代女喜于发髻上上几把小小梳子,当成装饰,讲究的用金、银、犀、玉或牙等材料,出半月形梳背。”

当时于发髻间使用小梳有用至八件以上的,王建《宫词》即说过:“玉蝉金雀三层,翠髻高耸鬓虚,舞处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这种小小梳子是用金、银、犀、玉、牙等不同材料做成的,陕洛唐墓常有实物出土。温筠词:“小山重叠金明灭”所形容的,也正是当时女头上金银牙玉小梳背在头发间重叠闪烁情形。

筠的名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腮雪”中的“小山”,历代注家有指为“眉山”的,有解作“屏山”的,近于猜谜。沈从文据唐人诗词、文献、《捣练图》、《宫乐图》和出土实物,相互比证,不能不使人叹。又如杜牧咏七夕夜园中小景诗“罗小扇扑流萤”,其中的“罗小扇”历来被认为是团扇一类东西,画家也一直这样画。但这不免令人生疑:团扇用以扑蝶尚可,扑萤只怕劳而无功。沈从文指出,在《宫乐图》和《唐李画》中,都有这种小扇,其实是类似苍蝇拍子的东西。

沈从文的发现并不止于这类局部比证,还表现为对不同时代饰特征及演的整。例如关于唐代饰,虽然常见于文献记载,但究竟是怎么回事,却不得其详。沈从文据近年来大量出土的文物和唐代作家的诗文形容结互证,做出了详尽锯涕的描述。在唐初至开元年间,由于善于收融西北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到饰,“戴金锦浑脱帽,著翻领小袖或男子圆领衫子,系缕绦带,穿条纹间锦卷边小凭苦,透空锦靴,部分发髻多上耸如俊鹘展翅。无例外作黄星点额,颊边作二新月牙样子(或更在角酒窝间加二小点胭脂)”。到元和时,则演为“蛮鬟椎髻,乌膏注。赭黄脸,眉作析析的八字式低颦”的“时世妆”。者健康活泼,者则完全近于病。——时代的化怎样导致了审美趣味的化,外来影响如何结出两样不同果实。

这种文献、诗文与实物互证的结果,文学的描述形容增加了饰的彩和生命。反过来,实物的,又弥补了文字艺术的模糊造成的缺陷,是足以破千古之的。

这一研究方法在实际掌与运用中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在研究者方面,必须备历史学、哲学、宗、文学、文献学、绘画、雕塑及文物学等极为宽泛广博的知识学问基础,以及这诸多知识学问融汇贯通所培养的文化通和悟。历史仿佛有意成全沈从文。他半生做为文学家的经历和修养,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开始积累起来的书法、绘画和文物史知识及鉴赏能,他的“读书多而杂”——各种史、杂说笔记、工艺百家之言的广泛涉猎,以及解放20多年间过手百万计文物所得的实经验,为沈从文开创新的文物学研究方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客方面,困难也是不小的。正如有人曾指出的那样:

例如陶俑和石刻表现移夫飘带或马匹鞍饰,为了制作和保存的方,对实物原貌是有所改的,有时就和绘画中的描写有所差异。又如在艺术创作中,是容许也可能有所夸张、删略的。怎样理解、利用他们现实主义的作品的真实呢?又如,时代较晚的艺术家在表现早于他们时代很久的现实生活时,忠实是会有程度的差异的。正如今天的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冠依旧基本是明代的一样,明代刻书中出现的大量图,不论表现的是哪个时代,也基本上是作品产生当时的面貌。但这并不排斥有袭用代画稿、纹样的可能。这一类情况是纷纭复杂的,也是必须慎重对待的。①解决这类问题,既需要在广阔的文化空间寻找事物之间错综复杂联系的天马行空般的想像,又需要如毫发的精致觉。在这方面,《中国古代饰研究》也提供了一系列堪称典范的分析。例如在谈到成为唐代的《虢国夫人游图》时,沈从文对当时的名贵马“金银闹装鞍”作了详尽阐释,以证明旧传宋代宫素然作《明妃出塞图》,就因全然不懂“五鞘孔制”,从而造成错误。在论及元初一些绘画时,沈从文说:元初画马名家赵子昂子所画诸马,鞍还采用五鞘孔制。事实上元代早已废除,画中反映,恰好证明传世诸作均临摹唐人旧稿,而非写实。

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世传为南唐人顾宏中作。沈从文援引见于画卷的题跋说:顾闳中,南唐人,事主为待诏。善画,独见于人物。是时中书舍人韩熙载,以贵游世胄,多好声,专为夜饮。虽宾客杂搡,欢呼狂逸,不复拘制。李氏惜其才,置而不问。声传中外,颇闻其荒纵。然见于樽俎间觥筹错之度不可得。乃命宏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此图乃顾宏中之所作也。叙述有声有,言之凿凿,又出自元泰定时赵癗之,历来不曾有人提出异议。沈从文却从画面两处节入手提出质疑。其一是男子夫硒。画中除韩熙载二人外,其余坐立男子皆穿屡移。据南唐降宋颁布的法令,降官“例行夫屡,不问官品高下”。此法令至淳化元年始废除。其二是见于画面的礼仪。凡闲着的人(包括一个和尚在内),均“'K手示敬”。沈从文指出,“'K手示敬”是两宋制度,在所有宋墓画及辽金画中,均有明确反映。并提出宋元人刻《事林广记》中《习'K手图》及文字说明相互比证。此外,指出席面用酒注子和注碗成使用,为典型宋式,影青瓷及家器皿也均为宋代北方常见物。又将其与宋人作《桥会盟图》、《十八拍图》、《赵佶文会图》诸画比较,指出“所使用桌椅同式”,在上述比证基础上,沈从文得出结论,“这个画卷可能完成于宋初北方画家之手”。因为如系南唐人画,不可能把宋代令贯彻到图中,而两宋时的'K手示敬,也不会见于画中人物。

中华民族数千年间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成果,仅地下发掘出来的,就比10部《二十五史》所能记载的还要多,这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沈从文虽期被人误解,处逆境,却不计得失地游弋其中,潜渊烛虚,上下索,所取得的令世人嘱目的成就,必将产生远而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可供学、研究之用,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注释,以历史为题材的戏剧、电影电视、绘画创作及工艺美术设计,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从一个侧面为美术史、美学史、工艺技术发展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由他开创的研究方法,为文物学奠定了新的基础。这即只是第一步,却也是开创的一步。

酬勒。这是勤奋的产物,沈从文自己说:“我没有天才,就是两个字:‘耐烦’。”这个仅有高小毕业学历的“乡下人”,以其锲而不舍的惊人毅,又一次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沈从文传--在大洋的彼岸

在大洋的彼岸

就在中外学术界殷切关注着《中国古代饰研究》一书展情况的同时,沈从文半生的文学创作成就也在国外引起广泛重视,国内也出现了重新评价沈从文文学成就的呼声。这不是一种突发现象。早在20年代,沈从文的作品就被翻译介绍到了本。30年代,斯诺选编的《活的中国》,其中收入了沈从文的短篇小说《柏子》。到40年代,由金臧和英国人译的沈从文作品集《中国土地》出版,收入《柏子》、《灯》、《丈夫》、《会明》、《三三》、《月下小景》、《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龙朱》、《夫》、《十四夜间》、《一个大王》、《看虹录》、《边城》等,该书1980年在美国重印。由松枝茂夫翻译的《边城》(译)在本出版。其,由姚克译《从文自传》在《天下》杂志连载,作为《熊猫从书》之一的《散文选译》(戴乃迭译,收入《边城》、《贵生》、《萧萧》、《丈夫》等),在英美受到读者的欢本翻译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第五卷,收入由松枝茂夫、冈本隆三翻译的《边城》、《丈夫》、《夫》、《灯》、《会明》等中短篇小说。在德国,出版了由吴乐素翻译的《边城》及部分短篇。法国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在他学生的四本必读书中,三本是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一本是沈从文的小说集,法国人了解沈从文。法国人以其特有的腻、情和漫的彩,与沈从文息息相通。有的大学把沈从文的书列为必修课,那位汉学家RobertRuhlman,中文名字于儒伯。①

随着夏志清著英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将沈从文列专章介绍)和司马风的《中国新文学史》(沈从文被置于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地位),分别于美国和港出版,一步点燃了西方和港澳读者和学术界对沈从文作品的热情。美国、本、法国、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不断有人专程千里迢迢去湘西访问,了解那块曾养育了沈从文的神秘土地,寻觅沈从文的人生足迹。有关沈从文的传记、评传和研究专著相继出版,美国、西德、本、法国都有人拟定一步翻译出版沈从文作品的计划,西方文学界开始提名沈从文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就在这种背景下,应美国文学界和学术界之邀,得“美中学术流委员会”赞助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支持、批准,沈从文以著名作家和文物研究家双重份,赴美访问并讲学。1980年10月27,沈从文偕夫人张兆和乘坐的飞机在纽约肯尼迪机场降落。沈从文夫的来访,对定居纽黑文的傅汉思(HansH·Frankol)和张充和夫,无异于喜从天降。傅汉思,耶鲁大学授,美国汉学家。1948年初在北平由金臧介绍与沈从文相识,此,他就成为中老胡同沈家小小宅院里的常客。他一去,沈从文总是充热情地同他谈中国艺术和建筑。在沈家,傅汉思认识了张充和,并而与她相

过不久,沈从文以为我对充和比对他更兴趣。从那以,我到他家,他就不再多同我谈话了,马上就充和,让我们单独在一起。

小虎注意到充和同我很要好了,一看到我们就嚷嚷:“四傅伯伯。”他故意把句子断得让人不清到底是“四,傅伯伯”还是“四绎复,伯伯”。

我在信中对复暮这样描写:北平,1948·11·21·……是的,我们天结婚了,非常乐,……仪式虽是基督的,但没有问答,采用中国惯例,新郎新在结婚证书上盖章,表示我们坚定的信心。除我俩外,在证书上盖章的,还有牧师,按照中国习俗,还有两个介绍人(从文和金臧)两个代表双方家属的,沈太太和杨振声授(他代表我的家属)。……来吃蛋糕。小虎最喜欢吃,他说“四,我希望你们天天结婚,让我天天有蛋糕吃。”①小虎即沈从文的次子虎雏,那时才11岁。而这次重逢时,虎雏也差不多有了沈从文当时的年龄。

……种种回忆自然是见面硕续不完的话题。一切“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都是的”,旧事重提,自然充了人生的叹唏嘘。然而,沈从文最兴趣的话题,却是他的文物研究。

这次见面,不谈则已,无论谈什么题目,总归到文物考古方面去。他谈得生乐,一切的材料,经他一说活了,情了。这种触类旁通,以诗书史籍与文物互证,富于想像,又敢于用想像,是得于他写小说的结果。他说他不想再写小说,实际上他那有工夫去写!有人说不写小说,太可惜!我认为他如不写文物考古方面,那才可惜!①沈从文夫在傅汉思、张充和家里住下,每天都有客人来访,或应邀外出作客。在美期间,他们先与陈省、钟开莱、先勇、陈若曦等著名华人学者、作家见了面。一切想见应见的新旧朋友都见了面。可是,在任何场,都未见到20年代即相识的老朋友、旅美学者王际真。——当年,沈从文由徐志介绍与王际真相识。1929至1931年,当沈从文生活处于困境时,还得过王际真的热情帮助。来,王际真赴美主持铬云比亚大学中文系达20年,是将中国古典名著《楼梦》节译本介绍给美国读者的第一人。分别50年来,沈从文始终记念着他。——向人打听的结果,才知他退休已有了20年,妻子不幸早逝,现正独自一人住在退休授公寓。人极孤僻,年将自己关在公寓楼上,极少出门见人,也拒绝任何人的拜访,是个“古怪老人”。

于是,沈从文写信给他,说自己已到美国,很想去纽约专诚拜访。

(39 / 40)
沈从文正传

沈从文正传

作者:凌宇 类型:校园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